近日,中山大学首届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训练营在广州校区东校园正式结业。这场由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由广东优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偶爱你”品牌提供赞助支持、历时三周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质协同创新”为核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双导师辅导制+新质企业面对面”的一站式立体化培养模式,为高校高水平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教育新样本。
硬核锤炼:从理论到实战的创新之旅
3月9日的结业仪式上,6组学员带着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创新项目登台路演。 “全球首创激光制造催化剂技术”、“两栖猎手-国内首个AI海防监测系统”、“国际医疗级AI超前预警防猝死数智心电衣”、“国际通用海上智慧能源供给先进传感器”、“功能型周围神经修复补片的颠覆性创新”以及“全球首个干细胞微重力航天医学创新平台”等国际前沿的新质生产力创新项目,伴随着答辩人激情洋溢的演讲,受到在场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及全体营员的一致好评,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

“训练营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创业征途上的新起点,我们要跑出中山大学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加速度……。”训练营营长、管理学院任荣伟教授总结时强调。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的训练营,活动以“专业精品课程+模拟实战演练+新质企业互动”三大场景交互模式,构建起覆盖“产业-创新-资本”的新质生产力知识闭环,学员们在三周时间内完成了从技术概念论证到商业可行性落地精准策划的全流程推演。

产教深融:校企双导师制破解育人难题
3月2日,一场特殊的“移动课堂”在佛山优凯科技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展开。学员们实地考察振动监测传感器的生产流程后,现场与工程师讨论了技术优化方案。“这种带着问题进企业的新模式,让我们对‘新质生产力’有了具象认知。”学员赵尚飞表示。

课程设计的三重赋能:
一是学界导师夯基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强教授解析多学科融合新方法论,航空航天学院张锦绣教授分享航天卫星技术成果转化新案例,南方医科大学张清宇院长剖析新一代生物医药产业化新路径;
二是业界导师授实战:天使投资人冯芳用多年的创业和天使投资年经验为学员们打磨商业计划书,金诚同达律所刘祎律师为项目的落地构建起了强大的法律风险防火墙;
三是资本导师链资源:天使投资人全程参与项目评审,企业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多个投资人表示要重点关注这些优质项目的产学研转化落地。

“双导师制”在3月8日的课程中展现成效:当冯芳老师指出某AI项目“技术过剩、场景缺失”时,任荣伟教授立即引导团队转向智慧农业监测领域,在短时间内重构了大模型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就像为创新引擎瞬间装上了新质导航仪。”学员严冠祺如是评价。
范式升级:十五年积淀锻造人才培养体系
结业仪式上揭晓了“硬核成绩单”:训练营9人荣获“优秀学员”称号,“逸仙空间医学平台”项目斩获“最佳创新奖”,第1组与第3组团队各自打造的“偶爱你”品牌营销策划案摘得“最佳策划方案奖”,而“美育数实融合”项目则荣获“最佳表现奖”。

在其中,蕴含着三大创新育人的突破:
– 场景延伸:课堂拓展至广州探迹科技AI智能销售大模型平台、佛山优凯科技绿色智造车间等;
– 评价革新:引入科技创新、商业价值、社会效益三维评估模型;
– 转化加速:建立“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对接”三级通道。
服务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同频共振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六周年之际,这场训练营被赋予更深层意义。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钟一彪在结营仪式上指出,本次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训练营的项目设计直指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升级需求:新能源、生物医药、AI智造等新质产业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方案,精准对接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中山大学校团委书记杨小柳教授提出:“当校园创新直接对话新质产业需求,就是教育变革最生动的注脚。”训练营重点凸显出三方面的价值:一是高水平人才储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输送“技术+商业”拔尖复合型人才;二是平台赋能,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体;三是机制输出,形成可复制的“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育人模板。
结语
中山大学首届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训练营,从单学科突破到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实验室概念创新到市场化创业落地,不仅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建院40周年献上了一份创新厚礼,更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正如珠江潮涌不息,这场始于校园的创新试验,必将有利于激荡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动能。